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本地文化

本地文化

关键词:本地文化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前郭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mhlmhl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853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
戏曲流入前郭草原最早的是评剧。1934年农历5月,评剧花旦小牡丹带领20余名艺人来前郭镇,在现林业局、郭旗街等处演出40余天。演出的剧目有<桃花庵>、《王少庵赶船》、《珍珠衫》等。当时,戏剧是一种民间文化活动,无文字记载,据口碑这是前郭草原最早的一次戏剧活动了。1937年农历11月至193年农历11月,“王切糕”(名不详)在现前郭镇繁荣街荣华胡同——八号处开设“落子园”,请来了二凤、三凤、四凤、赛玉霞等旦角,清唱大口落子、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选段。她们的演唱形式很简单,不着戏装,不画脸谱,每唱完一段,演员便下台向观众齐钱。1941年春,著名评剧丑角李少舫和其侄女花旦李淑玉来到前郭镇,在厚生剧乐部(现四粮店处)进行售票演出。演出剧目有《贱骨头》、《黑白会》、<亲家母顶嘴>等。 1943年,评剧著名老生小云楼(刘斌)带班在前郭镇内演出。演出剧目有<打渔杀家>、《钓金龟》等。由于上述流动剧团或演员演出活动的影响,景阳车行掌柜李景阳、徒工崔凤友、同乐酱园司釜王庚午、徒工王长顺,商号厨师董延清、于铁,茶馆业主王喜等人,经常于业余时间在一起清唱,后在刘斌、刘奎英等人的传授下,唱、作、念、打均日见功力。后来,他们成立了一个业余文化活动小组,较为正规地进行演出活动,并经常下乡为农民演出。

50年代,电影事业尚不发达,前郭镇内还没有专业电影院,所以评剧团所属的小剧场成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场所。此时,每夜一戏,场场皆满,有时还要开白场。据不完全统计,从建团到1956年上演的传统剧目就有一百多种,可称一时之盛。为了加强评剧团的艺术力量,使评剧艺术后继有人,1956年招收了第一批学员,共1名,年龄都在十六、七岁。这批学员分行当分别由老演员传艺,进步较快,几个月后即能登台演戏,其中吕树青、苏杰等都成长为主演或业务骨干1957年,配合阶级教育,排演了《贫女碑》、《血泪仇》。1958年9月,创作并上演了小评剧《四号地》。编剧王长芳。同年参加省汇演,获优秀剧目奖。从此至1965年,

前郭镇前郭镇

1960年上演了反封建民族历史题材的大型蒙戏《斧劈小王爷》,1962年10月,白城地区文教局将前郭县评剧团做为试点单位,由全民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,部分演员被精减。1966年5月,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,在“破四旧”中,剧团及个人价值昂贵的服装及道具赴之一炬,剧团停演。1968年,经县革委会决定县评剧团撤销,演员除少部分留用组织“宣传队”外,其它人均被分配改行、下放,或流散外地。1970年县革委会组建文工团,排演革命样板戏《智取威虎山》,抽回原评剧团部分演员。1979年文工团解体,评剧团得以恢复,重新组建。根据省编委文件精神,编制50人,为全民所有制。团长孙庆春,党支部书记韩永宽。1983年重新修缮了房舍,现有建筑面积830平方米,并附设一座300座席的小剧场。1989年,根据县委指示,实行招聘团长责任制,孙庆春经过投标,被招聘为团长。经文化局决定,评剧团改称为戏曲剧团,同年,赶排“模范共产党员”专场,在城乡演出30多场,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。在地区创作剧目评奖中,冯延昌创作的二人转《宋弘抗婚》,被评为三等奖。1990<年上演话剧《赖宁》,二人转《扒皮》、《真真假假》,分别获地区创作三等奖,表演二等奖。同年,排演配合“两个教育”宣传专场,在各乡镇巡回演出30多场。1991年,上演儿童剧<雷锋的童年>,庆祝前扶开发区成立专场,以及庆祝自治县成立35周年专场。戏曲剧团(前身为评剧团)成立38年以来,做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戏曲表演团体,不但在为各民族服务中起到了积极作用,而且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,配合党的中心工作,促进自治县各民族的团结等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努力,产生了良好的影响,尤其是在为广大农民服务中,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。
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其他本地文化信息

电话:010-61744588 传真:商务合作QQ45177403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 邮编:102209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